中新網7月29日電 7月25日,法國政府公佈了今年打擊逃稅的成果,稱截至7月已為國庫增收了13億歐元,從這一趨勢看,到年底通過打擊逃稅可為國家增收18億歐元。財政部長同時表示,這筆錢將用來為低收入家庭減稅。法國《歐洲時報》29日文章表示,如果成果屬實,看來喊了多年的打擊逃稅現在終於出現了動真格的跡象。應該說,這一政策的實施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
  文章摘編如下:
  近三十年來,世界的大趨勢是國與國、地區與地區之間的貧富差異在縮小,但在每個國家、每個社會的內部,貧富差異卻在擴大,而且隨著全球普遍的致富,這一差異非但未縮小,反而日漸嚴重。
  對於自由資本主義的衛道者來說,資本主義與西方“民主制度”是一種“完美的結合”,在民主容忍的範圍內,不平等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問題是,近年來西方社會不平等的加劇非但沒有成為經濟的動力,反而成了發展的阻力,自去年來歐洲經濟界一直擔心通貨緊縮,一個主要原因是失業率居高不下,民眾的購買力在持續縮減,而單靠極少數富人是不可能推動消費和經濟發展的。這種現象伴之以嚴重的貧富分化,必然威脅到社會的穩定。
  因此,鼓吹自由主義者的聲勢大不如前,而主張回歸政治主導經濟者日眾。
  不過,高喊治理並不等於治理,事實上雷聲大雨點小的居多,比如法國從2009年起便大聲疾呼要治理市場、嚴打逃稅,但實際成果與相應比較低調的德國甚至英國都無法相提並論。這種情況即使在高喊劫富濟貧的法國左派上臺之後亦無實質性變化,直到與查稅事務密切相關的預算部長卡於扎克因本人被查出逃稅證據而下臺,才開始出現起色。
  從這個意義上說,法國打擊逃稅初見成效的意義應該得到充分的肯定,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只要政治家在政界與經濟界千絲萬縷的聯繫方面能達到較高的透明度,那麼,在治理經濟和維護社會公正和法制方面,政治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
  當然,在肯定法國打擊逃稅成果的同時,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隻是在還民眾以社會公正方面邁出的第一步。因為,被視為當代社會痼疾的逃稅避稅現象並不局限於違法的個體,企業、尤其是大企業的避稅才是財政收入流失的大問題。正如富人逃稅、社會財政負擔便得由相對不那麼富有的人來承擔一樣,大企業避稅的手法越多、規模越大,落到中小企業身上的負擔勢必越重。
  據法國和美國媒體披露的相關調查,法國四十大明星企業在聯合國定義的“避稅天堂”直接或間接設有1450多個“離岸公司”,目的顯然是“稅務優化”,而這種優化的結果,大體上是做到盡可能不交稅或少交稅。難怪法國右派議員、稅務專家卡雷茲都要替中小企業喊冤叫屈,稱大企業實際所交稅率遠遠低於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負擔日重對社會和經濟的損害和負面影響可想而知。
  為大企業充當辯護者通常有兩個有力論據,其一是這些都是合法避稅;其二是這是資本主義競爭機制的必然產物。關於第一個論據,我們認為合法而不合理,就有必要改法,正如近來表示關心企業避稅的美國總統奧巴馬所言:“我不管這合不合法,反正這種做法不對。”至於第二個論據,我們不妨試問:如果企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在損害社會的基礎上,那麼這樣的企業豈非越發展對社會的損害便越大?
  從目前情況來看,法國針對個人的大規模查稅已經起步,但對企業的避稅則顯得投鼠忌器,理論上說,是擔心影響企業的競爭力。但一個值得註意的現象是,有國家作為主要參股方的法國大企業至今仍維持一定的交稅率,而且並未在競爭市場被“矮化”。對此,在所謂競爭力與社會責任的悖論上,政府又該如何解釋?
  事實上,所謂避稅加強競爭力這種西方普遍流行的論據早已顯示出其局限性。法國經濟學家、《21世紀資本論》的作者托馬•皮克提認為,能否做到稅務公正是關係到現行制度存亡的關鍵,他因此而呼籲各國政府開展真正的稅務合作,不要再以競爭力為藉口無限期地推延敷衍。
  目前,不少國家已經在個人逃稅、避稅方面開展合作,雖然其力度和規模還遠遠不夠,但成果已經有目共睹;而企業的大規模避稅,無論是否合法,既然違背大部分人的利益,就應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去治理。因此,法國打擊逃稅避稅應該走得更遠。如果民主政治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政治家就應以實際行動取信於民。  (原標題:歐洲時報:法國打擊逃稅避稅應該走得更遠)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dt17dthts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